中小学生涯教育初探(3)

来源:中国职业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教基一〔2012〕15号),指出学生要“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教基一〔2012〕15号),指出学生要“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出台,高考新政策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把专业的选择提前到高中阶段,这也把高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到了一个新高度。2019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各地要制定学生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指导教师培训”。“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等对学生进行指导。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年6月)

2. 区域生涯教育现状——基于上海教科院的调研情况

2017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上海226所高中学校全样本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上海学校生涯教育开展的现状,[14]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1)开展情况——上海高中阶段生涯辅导已经得到普遍开展:“全面开展”占50.9%,“部分开展”占39.4%,“准备开展”占 9.7%,另有31.4%的学校认为生涯辅导工作已经形成特色。

(2)师资情况——70%的生涯课程教师由班主任、心理教师以及校级和中层领导担任,专职生涯辅导师仅占30%,专职教师中持有生涯规划师和生涯指导师证书的占22.7%,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占38.4%,教师团队有关生涯知识相对欠缺,生涯指导能力一般。

(3)开展形式——开展形式主要为生涯辅导专题课程和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各校开展生涯辅导课程的差异比较大:49.4%的学校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课,36.8%的学校一学期只开设一两次。课程资源也以学校自行开发为主,部分为家长资源和校友资源。

(4)课程效果——学生普遍认为生涯辅导应该包含多方面内容, 49.7% 的学生认为课程中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试的结果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一致;38.7% 的学生认为当下学习任务负担重,没有时间思考和关注未来的人生发展;33.1%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认为老师和家长无法提供生涯发展指导需求的学生占 31.6%。

对于生涯辅导课程效果,42.6%的学生认为受益匪浅,46.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1.3%的学生认为几乎完全没有效果。

随着国家多次在重要文件中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要求及高考改革新政的出台,生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在基础教育阶段还主要集中在高中,且大都以开设一门生涯规划课程来代替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也不够健全,实践基地和专任教师缺乏,生涯教育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如学段前移至义教阶段,则开展生涯教育的学校少之又少。相较于国外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发现无论是顺应世界范围内生涯教育的大趋势,还是回应我国教育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要求,高质量地做好中小学生涯教育工作已成为促进学生发展、顺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存在问题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在名义上不是职业教育,但在实质上是职业性的”,他认为“现代社会制度的最大缺陷不是贫穷,而是事实上许多人所从事的职业不是他们喜欢的”。教育具有职业价值,然而受国内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教育的职业性功能多年来被排斥在基础教育系统之外,使得传统的教育与社会脱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国内中小学生涯教育缺失,使得高校学生对就读专业满意度不高。教育部门在 20 世纪末便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制定出台各类政策呼吁要重视生涯教育,但事实上,在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生涯概念的黄金时期——中小学阶段,由于一直把升学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因而生涯教育大多流于形式。

通过分析国内生涯教育现状,笔者总结出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存在如下问题如下:

(一)生涯教育开展范围有局限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医学》 网址: http://www.zgzyyxzz.cn/qikandaodu/2021/0623/643.html



上一篇:男幼师职业规划的伦理审视
下一篇: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职业性别无意识偏见共时历时

中国职业医学投稿 | 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 中国职业医学版面费 | 中国职业医学论文发表 | 中国职业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