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生态视域下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

来源:中国职业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文化生态融合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理念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随着社会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教育群体,融入到特定的企业职业文化、社会生态文化

一、文化生态融合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理念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随着社会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教育群体,融入到特定的企业职业文化、社会生态文化环境中,不能缺少周围教师群体及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双师双能型”的成长与发展是在自身参与融入企业职业文化活动过程中与社会群体相协调的结果。 “双师双能型”教师作为企业职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粹取文化进而促进发。

“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培养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内化的过程。文化生态取向的关键点不仅在于教师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及教育教学技能,更要注重建构多元合作的教师文化,使教师在合作、互助、共享中实现共同发展。由此可见,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一个兼具了企业优秀职业文化和学校浓厚学术文化特质的群体,培养 “双师双能型”师资实际上是校与企、工与学、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群体多方面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过程。因此,“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与群体不同层面文化生态内化的过程。

(1)教师个体文化内化过程。在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从教师个人成长经历、认知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对“双师双能型”教师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教师群体文化内化过程。教师在学校里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在企业中与技术专家等群体进行合作,这些活动对教师形成注重与群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意识,进而更合理自觉的了解和熟悉群体的目标,形成健康、良好的群体文化体系。

(3)职业文化生态环境内化过程。“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其专业的提升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成长离不开职业技能和职业文化的共同熏陶。

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具有校企融合特点的文化,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在学校营造一种企业化的氛围,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二、确立培养具有“双师”文化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目标

(一)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师的信念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当前,一些人不重视职业教育。在此社会现实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应坚定教育信念,从自身做到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要相信职业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坚定的信念是形成教师文化的基础。

(二)形成积极的教育态度

“双师双能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其熟练的实践技能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想要形成“双师双能型”教师文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需具有一种积极的企业实践态度。“双师双能型”教师要主动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面对当前一些对职业教育不好的观点和现实,“双师双能型”教师更应该具有对生产活动的热爱、对技能人才的尊重的态度。“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走近和融入企业,积极参加企业生产实践,而不是躲避或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应该将不合理或不积极的观点态度向积极正确的态度转变。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要多关注企业文化,并以积极的心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增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感。

(三)实施有效的教育行为

教师文化以教师信念为基础,终究是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态度上并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教师文化是教师行为的起点,而教师行为又是教师文化的外显表征,“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体现在教学技术、技能的传授。具体表现在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如何与同事进行交往?如何更好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等。 有些人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文化基础差、难管教等问题,因此希望“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采取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教授与实践。

三、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成长主要在于“双师”文化的形成,职业院校需要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教师在人际交往和文化吸收内化过程中实现学校和教师的主动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医学》 网址: http://www.zgzyyxzz.cn/qikandaodu/2021/0302/387.html



上一篇:要做会讲生涯故事的班主任
下一篇:新时代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路径研究

中国职业医学投稿 | 中国职业医学编辑部| 中国职业医学版面费 | 中国职业医学论文发表 | 中国职业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